前些天,我走在山路上遇到一位老人,他挑着两把新竹椅。了解得知,他是传统的编竹椅的老匠人,正往隔壁村送货。现在,有需要添置家具一般选择上家具市场。如今很多篾匠都几近歇业,或者直接改行,于是对这种传统的匠人的生存有些好奇起来。
在以前农户一般都是将手艺师傅请到家中来做活,除了修修补补,都会再新添一些家伙什儿,师傅进门干上三五天活是很正常的。靠山吃山,很多器具都是用自家的竹木为原料来打造的。市场经后,产品供应多元化,逐渐地原先那些匠人也在市场经济中作出相应的改变。
想再看看传统竹椅的制作工艺,于是翻山越岭前往老匠人的家。
几经询问,到了老人的家中,老人上山捡毛竹的枝丫去了。门口是他老伴在挑竹丫上的叶子,说是用来做扫把用。堂屋里有四把新编的竹椅,还有一把躺椅,这是我们熟悉的款式。再看看竹椅的做工,坚固结实,工艺可以用严丝合缝形容,整把椅子做下来,除了偶尔用上一两节短棍外,就连榫头也是竹子做的。
老人的手艺在我们这一带也算出名的好,椅子也曾经卖到厦门、上海等地,只是这种需求量很低。平常时间,老人同村里其他老人一样,会上竹林捡些竹丫来做扫把,由于原材料充足,扫把的质量也好,远近一些地方都来收购,也算是一种收入补贴吧。
老人第二个儿子也会编竹椅,但产生的效益远不如在外多,于是和另外两个儿子一样出门做生活去了,不过,好歹这门手艺算保存下来了。
走出村子,路过一片竹林,偏西的阳光透过竹林,照在两片白杨树叶上,泛着金光的树叶随风摇摆,看起来挺美的,一旁的岩石边几根毛竹弯曲着身子,奋力向上着,这一切像极了生活在大山里的人们朴实纯真,面对生活中的一切艰难险阻,顽强生长着。
关于传统匠人的出路,有待他们自己乃至整个社会群策群力,创造出新的局面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