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
q) L$ F& O, I J3 a0 D投稿宇1736期 已播 25/02/137 U& I+ X3 t+ C0 n; F# \2 R
爱家乡更爱浦城之桥
, S; B/ O2 `$ p: a; I$ n$ x4 v$ \, L+ ~) p* J6 z
假日在家,闲来无事,我突然想起了“桥”这个话题。于是问妻子:“你知道历史上浦城城区有多少座桥吗?”妻子反问道:“你说有多少座呢?”我翻开县志,指着上面的文字说:“在宋、明、清时期的城区,桥梁就有十座之多呢!比如南浦桥、仁寿桥、迎远桥、万寿桥、七星桥等等。”说着说着便有一联吟出:
7 A! l3 t& L0 y: t: e金鸡岭、将军岭,柘水无情分二岭,5 D$ U5 z1 m4 Q# ?$ a' X
南浦桥、仁寿桥,苍天有意架双桥。
# ]( W9 B5 d% [ 吟罢,妻子对我说:“你真是个联痴,说桥就说桥,怎么又吟起联来,不过你这下联还可以,说到桥,上联与桥就无关了。”我说:“这你就不知道了。浦城城区,四面群峰耸立,东有吴山,南有回龙山,西有狮岩山,北有横山。南浦溪自北南流至吴山脚下折向西,穿越于仙楼山金鸡岭、回龙山之间,绕过城区南面,经玉树林而又折向南流。而回龙山的南端便是将军岭。这金鸡岭、将军岭就是南浦溪水穿越而分成南北二岭。”妻子打断我的话说:“好,算你说的有理,那你这上联,能否也嵌入‘桥’字?”我说:可以! y! D3 @: r0 |
金鸡岭、将军岭,壑架双桥连两岸,) b5 O. z" e( `6 G
南浦桥、仁寿桥,情牵二岭福千家。( G3 k* E' ~( o& ]
吟罢,妻子说:“好,还算是有点水平。”我俩起身徒步来到南浦桥。据史料记载,城区最早的桥便是南浦桥,始建于宋代隆兴元年(1163年),原址在现今桥以东10丈之外。相传,闽浙总督汪志伊曾视察南浦桥,夜梦桥化作一支巨箭向他胸脯射来。惊醒后,他立刻前往南浦桥,再度勘察,认为该桥正对县衙门,形如利箭直指衙堂,不祥之兆。于是下令将桥向西移建十丈,即如今的桥址。南浦桥历经成化四年,正德七年,嘉靖三十六年,万历二十年,乾隆五年,嘉庆十七年,道光二十七年等多次重建修整。尤其是嘉庆十七年祝徐氏拼全力捐修城墙后,又捐二万多缗,重建浮桥,并清淤筑坝,建亭台,起门楼,盖桥屋,植柳树,雕梁画栋,五色斑斓,其倒映水中,波光粼粼,形成以南浦桥为中心,周围景物相衬映的风景区一一南浦绿波,时为南浦八景之一。每逢夏夜,到此纳凉的人们络绎不绝。说到此,我又有一联:
! ~2 e8 a/ Z1 C河中立坝,日下观鱼,碧水粼粼杨柳翠,6 J6 M. a0 W! H
岸上修亭,桥中造屋,清风习习绿波长。' H( m. ?; X9 B
游览过南浦桥又漫步来到金鸡岭俯眺万安桥。这是浦城现存唯一的一座浮桥。万安桥西接金鸡岭,东连桥头村。相传,明武宗正德二十年(1525年),一位名叫邵允石的道士募建了这座土木桥,取名清游桥。成化二年(1466年),该桥改建为石桥,并更名为万安桥。乾隆四十七年(1782年),吴世熹捐资一万多两白银重建此桥,桥身设有7墩,拱为圆洞,桥中还建有亭子,更名为仁寿桥。嘉庆十年(1805年),吴金鉴又捐资招募工匠,在溪流下游砌筑斜坡,疏通河道,用铁索连接16艘船,建成了这座浮桥。说时,我俩到了浮桥上。看!那岸上的灯映入水中,如同一条条烟花火柱,摇摇烁烁,更有那渔夫一改旧时的松明火把,在竹筏头端立一盏汽灯,三条竹筏的汽灯,把整个河面照得透亮。几十个鸬鹚跟随着灯光,在水中上上下下捕个不停。见这般情景,我不禁有感而吟就一联:0 @6 R, A) F6 d. W4 O. [6 k
坐爱金鸡啼晓月,
3 j* l4 b2 b, u+ c0 C! Y闲观竹筏舞渔灯。- w K4 R, H( h3 x: y' c
我俩又漫步来到七星桥。妻子问:何以名曰七星桥?相传远古时,“七星桥下有一处深潭,常有人在此洗澡。一日傍晚,村中一位农夫也来到潭边,远远就听到姑娘们戏水的欢笑声。他心想,女人怎会到河里洗澡呢?难道今日有这么多女子在此沐浴?他正疑惑间,已来到河边,抬头望去,果真有几位美丽的姑娘在水中嬉戏。他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,揉了揉眼再看,姑娘们却已不见踪影,只留下河中七个大岩石。他将此事说与他人,大家纷纷议论:“那一定是天上七仙女下凡洗澡、戏水。你真是有福之人,竟亲眼目睹了七仙女沐浴的奇景!”后人在此建桥,便取名七星桥。七星桥最早建于清代,几经更建,现今是一座行车宽为14米混凝土、石砌大拱桥。为此,我感悟一联:: F$ h: Q. i z
碧水清澄,陨石天来成典故,
, P0 m5 z; J6 m+ C2 @仙姑沐浴,农夫眼觏出传奇。3 s/ u h4 D# m* u, q
吟罢,我对妻子说:我们到万寿桥去看看吧!万寿桥原名新桥,在七星桥似南,东连和平街勘头,西接新桥下。此处原为圳,春夏流水,秋冬干涸。清康熙l6年,西溪十八里垅涧水瀑涨,在梦笔山汇入新溪,近圳民房全毁,为此架木桥。康熙55年又遭水毁,里人募捐建石桥。时值落成之日,曾任文渊阁大学士的李光地告归经此,乡老请他题名,是时正逢康熙生日,李光地就将此桥取名为万寿桥,后又几毁几建。1997年改建石拱桥。现今城区一改过去的石木桥,东南西北的河道上,都架起了混凝土砌石大拱桥,那真可谓是千载固万年强的。说到此,我吟成一首诗:
, ?. R t. i- K9 B8 A世上沟泓不尽穷,情牵两岸起飞虹。& u( v' ?3 O; a' d' r
向西遇水经桥出,往北逢河以渡通。
* A2 A& w, p, D+ f) M古邑长留光地墨,柘城永勒祝徐功。/ g1 v1 t* Z: B5 Z$ h6 {. @5 G8 X. t
欣聆岭上鸡啼月,又溯潭中玉女踪。
8 A% p* s; l& |8 D! Q' o
" M8 t' c. q- i; I6 t7 b7 l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