残荷听雨 发表于 2015-8-31 22:40:31

寨门村有一座供奉唐代 黄巢起义军七位士兵的千年古寺

本帖最后由 残荷听雨 于 2015-9-1 13:36 编辑

             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 寨门村有一座供奉唐代      黄巢起义军七位士兵的千年古寺    近日,笔者在一次下乡中,看到了一座有着特别感恩意义的千年古寺——覆蠡寺。此寺供奉的不是佛祖如来,也不是观音大士,而是供奉唐代七位与民血肉相依、扶危济困的黄巢起义军中的浙省士兵。一千多年来,寺庙虽几经翻修、重建,然方圆数百里进香朝拜者仍络绎不绝,香火从未间断。    覆蠡寺坐落在闽江源头的浦城县忠信镇寨门村东面的大山之中,距县城约50公里。这里群峰耸立,古树参天,溪涧密布,飞瀑流泉。连接闽浙两省的秦汉古道,从崇山峻岭中经寺前至村中,进入浦城境内。古时,村中建营寨,故称“寨门”。    那天上午,是个难得的阴天,清风送爽,几日前的酷暑顿消。我们在寨门村苏支书、罗主任的陪同下,去探寻这一有着特殊文化的千年古寺。     沿着山涧溪流旁的秦汉古道往大山深处走,行约五里,一座粉墙黛瓦的深山古寺就出现在我们面前。    这是个难得的风水宝地!四面群峰环绕,山腰间一块约五百平米的山涧开阔地,左右各有一条从千米以上崇山峻岭中飞流直下的山涧小溪汇合于此。覆蠡寺就建在两溪交汇处的这块山涧开阔地上,可谓是人文与自然的巧妙结合。    走过寺前溪流的小桥,顺着古道拾阶而上,我们来到了寺院门前。    寺院大门古色古香,红砖围墙,苔痕斑驳的鹅卵石砌成的古墙基透露出老基新墙的痕迹。进入寺门,迎面墙脚下一块1米多高的石碑印入眼帘,这是一块记载覆蠡寺来历的《覆蠡寺志》碑。往右是殿门,进入大门,穿过门厅和天井,就是大殿。    大殿金碧辉煌,红烛高烧,香烟缭绕。佛龛上供奉的是被称为“七星君”的雕象。也许是因年代久远,抑或是前人也不知道他们究竟姓甚名谁,只知道他们是为民造福的“七星君”。     在瞻仰了“七星君”的塑像之后,我来到殿外,在斑驳的石碑中,寻觅“七星君”的由来。    这是一个传承千年的感恩文化!    据寺庙碑文所载:唐末之际,政治腐败,天灾兵祸,民不聊生,农民起义此起彼伏。唐僖宗乾符二年(公元875年),黄巢聚众于山东冤句起义……乾符五年(公元878年)……黄巢率义军横渡长江,挺进浙、赣,并以惊人毅力开凿山道七百里入福建建州。浙人数千投奔义军,立寨于浦城仙阳百向山。中有七名浙省士兵,不幸身患重疾,不得随军远征,只得洒泪离伍。    七人异姓同心,立下生死之交,共谋生存。后登覆蠡,简搭栖身之所,舍身奋发,垦地耕锄。虽度日艰辛,仍与远近村庄山民血肉相投,乐善好施,扶危济贫。凡登覆蠡者,日与食、夜与宿,不论贫富,诚心相待。且不顾山高涧险,入山采药,慨赠贫病山民……不惜劳累,铲土为场,筑台演戏,以供山民娱乐……呕心吐胆,资助无可计数。其善心勃勃,功德昭昭,深受百里千村朱门豪绅、贫民黎庶之敬仰!    然人生短暂。数十年后,七兄弟相继去世。但其深恩重德却扎根民间,广为流传。百姓感其德,遂立庙于泉山南岭覆蠡峰。名曰“感恩堂”。雕塑七人神像,号“七星君”,供人瞻仰膜拜。据传,当时覆蠡寺香火甚旺,纸帛之灰可飘里许外之“十字岗”。    明成化七年(1471年)……因“十字岗”风水甚佳……村民遂于“十字岗”新建庙宇,移来“七星君”神像,将“感恩堂”更名为“覆蠡寺”,自此香火益旺。文人墨客,雅士豪杰,纷纷慕名而至,留下许多名言佳句。    此后,清乾隆十一年(1746年)和清乾隆四十年(1746年)先后又进行了两次重修。    1966年“文革”破“四旧”时,庙宇遭劫,神像被砸。1985年夏,寨门、坑尾、毛洋等村民众捐资助缘,在原址上重修庙宇,再塑金身。后又经1992年、2011年两度添建,遂成现在之规模。特别是每年三次的庙会,四方信众纷纷来此进香朝拜,盛况空前。    苏支书还向我们介绍说:听老一辈人所传,有一年闹瘟疫,附近百十里乡村死人无数。就是这七兄弟,天天采药、熬药,在各乡村搭药棚,向百姓施药治病,救人无数……终于战胜瘟疫。人们感其再生之恩,视若神明,朝夕焚香膜拜……    此时,我想起了荀子《劝学》中的话:“积土成山,风雨生焉;积水成渊,蛟龙生焉;积善成德,而神明自得,圣心备焉”。荀子的《劝学》不仅阐明了读书求知的道理,也阐明了为人处世、积善成德的道理。倘若那七个士兵占山为王,骚扰百姓,杀人越货,无恶不作,人们会建寺纪念他们么?    朱子云“莫以小恶而为之,莫以小善而不为。”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劳智慧、朴实善良、知恩图报的民族,历史上凡是对人们有贡献、有恩德的人,人们都会牢记和怀念他们的恩德,乃至建庙塑像,敬如神明。 如:为人类治理水患的大禹、修建都江堰的李冰、海上保护神妈祖……在全国各地、乃至海外许多地方都可看到祀奉他们的寺庙。而覆蠡寺供奉的“七星君”不正是这一感恩文化的延续么?

老胡 发表于 2015-8-31 23:33:22

文章写的不错呀{:soso_e179:}

残荷听雨 发表于 2015-8-31 23:54:47

老胡 发表于 2015-8-31 23:33
文章写的不错呀

谢谢赞赏!还望多指正!:81:

白发渔樵 发表于 2015-9-1 05:53:23

笔者文笔不错呀,赞一个。第一段“趋之若鹜”似含贬义,改成“络绎不绝”是否更恰当些,个人看法,呵呵

zgb20080 发表于 2015-9-1 06:41:42

遗憾没有照片看看

竹音 发表于 2015-9-1 06:46:27

{:soso_e179:}

金芳华贸易部 发表于 2015-9-1 08:39:33

高溪寨门毛洋头

jiu1806 发表于 2015-9-1 10:20:36

:116:

残荷听雨 发表于 2015-9-1 13:34:29

白发渔樵 发表于 2015-9-1 05:53
笔者文笔不错呀,赞一个。第一段“趋之若鹜”似含贬义,改成“络绎不绝”是否更恰当些,个人看法,呵呵

提的很对!改成“络绎不绝”是更恰当些。谢谢指点!

残荷听雨 发表于 2015-9-1 13:39:45

竹音 发表于 2015-9-1 06:46


谢谢竹音先生赞赏!:81:

残荷听雨 发表于 2015-9-1 13:40:36

金芳华贸易部 发表于 2015-9-1 08:39
高溪寨门毛洋头

说的没错!

残荷听雨 发表于 2015-9-1 13:41:44

jiu1806 发表于 2015-9-1 10:20


谢谢光顾!

江山大地 发表于 2015-9-1 14:05:17

拜读好文章{:soso_e181:}

浮盖闲云 发表于 2015-9-1 22:04:41

拜读美文,祝贺老师又发新作,晚上好{:soso_e181:}

残荷听雨 发表于 2015-9-2 14:28:48

江山大地 发表于 2015-9-1 14:05
拜读好文章

谢谢赞赏!好久没上网,最近忙吗?:81:
页: [1] 2
查看完整版本: 寨门村有一座供奉唐代 黄巢起义军七位士兵的千年古寺